神工意匠—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展

时间:2017-04-18 15:54:38 来源于:

雕窗画檐,又岂是经年流转

 

——记“神工意匠—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展”

 

    清代木雕九世同居人物撑栱(一对)之一,长25 . 1厘米,宽21 . 5厘米,高79厘米,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藏。该撑栱采用镂雕、高浮雕的手法雕刻“九世同居”和“百忍图” ,人物造型优美,富有生活情趣,寓意为家庭和睦,子孙昌盛。

 

清代木雕件1

 

  最初识得那青瓦白墙的江南景象还是在吴冠中先生的画作里,后来去寻访徽州的深宅院落,恍然中发现配上碧绿的青苔,在氤氲的水汽映衬下,原来那里深藏着的竟然是绮丽的故园。8月22日, “神工意匠——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展”于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18日。本次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主办,北京艺术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承办,展出明清时期徽州建筑构件94件,通过对徽州木雕、砖雕、石雕艺术的解读,旨在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徽州“三雕”技艺、感受徽州文化的窗口。

 

  徽州、徽商源起于佳山秀水,徽派建筑重楼宏丽

 

  “徽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安徽省南陲,地处相对封闭的丛奥之间,村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环境优美,驻民经商者多。古之徽州一府六县,有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一府六县”格局一直延续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 。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古代徽州人的繁衍生息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保障。

 

  时越千年,经过漫长的人文积淀,发源于新安江畔、穿行于徽杭古道的徽州商人终于在明清之际崭露头角,称雄中国商界数百年。经济上的巨大成功推动和繁荣了徽州当地的文化教育,书院遍布,坐堂讲学蔚然成风,崇文重教的氛围催生了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等众多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 “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也由此,“徽州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表示。明清徽商富甲天下,其以雄厚的资金在故里遗留下规模庞大的徽派建筑群落,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对于徽派建筑,当地人也不忘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子孙后辈的期待,对社会道德的理解诠释融入建筑装饰中去。“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无一不在这些精美的雕刻中体现。徽州古建筑及“三雕”装饰艺术就是在徽州文化整体崛起的大背景下逐渐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雕”工艺巧夺天工,徽派文化遗韵百年

 

  檐角高挑着云,兽脊斗栱交叠错落,四百年前“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便已成为徽州独特的景观。在技艺层面,徽州建筑代表了中国明清民间建筑的最高水平。徽州古建筑素有“无宅不雕花”的美誉,行走在徽州的市井乡里,随处可见雕刻之美,附丽于徽州古建筑之上的砖雕、木雕、石雕构件,雕造精巧,构思奇特,不仅兼有实用和装饰的功效,而且渗透了徽州人的文化素养与生活情怀。

 

  徽州“三雕” ,特色鲜明,各逞俊逸:木雕构件功能虽同,形态有别,其装饰主要体现在内部建筑的重点部位,如主梁、构架、斗栱、雀替、门、窗、扇板等,图案造型丰富;石雕多用于建筑物的基座、柱础、漏窗等外部装饰;砖雕多用以装饰门楼、门罩,题材广泛,山水、人物、园景、花鸟小品,异彩纷呈。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整幢建筑结构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如同立体的山水画轴。

 

  “徽州‘三雕’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历史悠久,其发展与繁荣,几乎与徽商的崛起同步,实为明清六百年徽商经济的历史见证。 ”安徽博物院院长朱良剑说。明代初年,徽州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犷,以平面浅浮雕手法为主,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三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渐成主流。清代以来,“三雕”技法愈趋繁复,构图、布局吸纳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层次错落分明,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栩栩如生,艺术成就达到巅峰。

 

  独特的“三雕”艺术使徽州古建筑富有细部审美的要素,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建筑技艺、居民生活、伦理观念、审美追求等方面传递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地鲜明的地域风格和人文理念。从民宅到祠堂,从书院到庙宇,徽州建筑物从入口的门罩、八字墙上的砖雕,至登堂入室后的梁架、隔扇、栏杆上的木雕,以及脚下的台阶、柱础之石雕,在精美中寄寓着深意:门额上方装饰的扇形石雕漏窗,寓意抬头行善;屋墙装饰的秋叶形漏窗,寓意落叶归根;表现忠孝节义的题材有岳母刺字、卧冰求鲤、苏武牧羊、孔融让梨;描绘村庄宅舍中吟诗朗朗、琴声悠扬的场景,彰显徽州人以读书及第为荣,儒风独茂者则有“客到徽州” ;寓意家庭和睦、子孙昌盛者则有“九世同居” …… “徽派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名震一方,徽州‘三雕’也在古建筑构件中以装饰艺术久负盛名,这些附丽于徽州古建筑上与人朝夕相伴的雕刻装饰,既是工匠们的技艺展示,又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其精神内涵远远超出建筑构件本身的物质功能。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韩扬谈道。

 

  明代木雕凤翔麟游梁柁、清代木雕九世同居人物撑栱、清代百子图砖雕、清代吹箫引凤砖雕、清代送米图砖雕、清代鳌鱼脊吻砖雕、明代门楼梆础柳牛松鹿石雕、明代四象方形石柱础……展厅中参观者络绎不绝,或擦肩而过、或互相交流,观众们都在不约而同地赞叹着它们的瑰丽与动人,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能够获得如此大范围的审美价值认同在一个展览中是极为鲜见的。如今百年遗存,有的已剥蚀风化,不同风格、不同审美理念的变化更迭经年流转,人们虔诚的祈愿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却依旧跃然其上,深富感染力,足见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其经久不息的艺术生命力。今天,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依旧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清代吹箫引凤砖雕,长40厘米,宽27厘米,厚5 . 5厘米,安徽博物院藏。砖雕为长方形,浮雕人物、花鸟纹饰。画面上部雕一凤鸟自云端飞落竹林之间,下部雕一男一女侧立,男子端坐,执一箫似在吹奏,整体表现的是传统的“吹箫引凤”神话故事。

徽雕人物图

瓷库中国
瓷库中国

全方位诠释艺术精品,名家艺术收藏品美炸给你看!

以“传播陶瓷品牌 弘扬艺术文化”为宗旨,重在传播现代名家、名瓷、字画、紫砂壶、工艺与技术,为倾慕陶瓷艺术的粉丝和爱好者、收藏者提供权威专业放心的咨询服务和展示平台。

瓷库中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