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文化-纪年类题记

时间:2017-04-18 09:59:49 来源于:

      “款识"又称"铭文”,本指古代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明清时期是我国陶瓷各种款识发展、成熟、完备的时期。这时期的“款识"才真正能为研究、鉴定提供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受学者们重视。
        纪年款是标明瓷器制作年代的一种款识,在款识中占有较大比例,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年款,即以帝王年号为纪年的款识,也称朝代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等;第二种为干支款,即用天、干、配、地、支来标明器物具体年份,如“大清康熙丙午年制”等;第三种为不书具体年代的款识,如“大明年造”,多用于民窑。字体有楷、篆、行草等,排列方式有横书、竖书,三行、二行、一行不等。用料有青花、彩绘等。明清官窑纪年款书写规范,而民窑则为随意,这也是判断官、民窑器物的标准之一。
       1.早期纪年款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陶器上的纪年款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瓷器上的纪年款首载于三国时期。秦、汉至元代,纪年款日趋多见,落款方式以刻、划为主,另有彩书、墨书和模印。其特征是:文字内容不统一,落款位置不固定,款式无定制,不见批量落款,一种纪年款往往只用于某一件器物。
        2.秦、汉纪年款
       秦代瓷器尚无单独落纪年款的习惯,但有些铭文中的纪年内容同样起到纪年款的作用。这些铭文大多印、刻在陶器上,字体多为小篆,字体方正、笔道圆润、章法和谐、布局合理,是研究秦代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佐证。
       汉代瓷器上的题记远不如陶器题记那么丰富,这主要是因为瓷器本身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釉下书写或刻划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用。
       3.三国纪年款
       最早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就诞生在三国时期。其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内容不统一。
       4.唐、五代纪年款
       唐代纪年款主要为唐宣宗大中年问(847--859年)的款铭,如"大中二年”、“大塑"等。其次为宪宗元和年,如“元和三年二月三十日”等。另有武宗会昌年问(841—847年)、文宗开成年问(836-840年)、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年)的款铭。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见有“贞明六年”(92()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造”(929年)等。主要见于越窑和长沙窑瓷器,刻划款者多为越窑,釉下彩写款者多为长沙窑。款识字体多为草书,楷书少见,落款位置不固定。
      5.宋代纪年款
      有纪年款的宋代器物,除各种陶瓷日用品和生产工具外,还有一些专为寺院烧制的供器、塑像及丧葬用具等。纪年大多为北宋年号,只有少数为南宋年号,主要见于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既有刻划、模印款,又有墨书、彩书款。磁州窑系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釉下彩书,越窑、龙泉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刻划。
       6.辽代纪年款
       辽代瓷器的纪年款,主要见于契丹族独有的器物鸡腿瓶上,均为赤峰缸瓦窑的产品。其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二十一”等。这里的“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
       7.金代纪年款
       金代陶瓷纪年款以墨书款较为多见,另有釉下彩书写款和刻划款。落款的位置多在器物的外底、足部,也有落于腹部和内底的。金代瓷器上还有一种只书年号、不书具体年代的款识。红绿彩瓷器上见有“泰和”、“正大”等款,耀州窑青瓷残片上见有“贞元”款。
      8.元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瓷器上。既有彩书、墨书,也有刻划款。多落款于器底、肩、腹部等。如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书青花楷书“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可作为标准元代器物。
       9.明代纪年款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形式以书写为主,极少刻、印者。比如:明洪武纪年款多沿袭元代遗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官窑瓷器上开始冠以帝王年号款并成为定制,但绝大部分不书年款,开启了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上书帝王年号款之先河。明宣德年间(1426—1436年),官窑红年款在明、清各朝中最为复杂。可分为“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有青花料书写款、矾红彩书写款、锥刻款和模印款等。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纪年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和“成化年制”两种。主要体式为青料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围以青花双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年款有“大明弘治年制”和“弘治年制"两种,以“大明弘治年制”为多,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明正德年间(1506—1 521年)官窑年款有“大明正德年制”和“正德年制”两种,字体均为楷书,其中又以“正德年制”居多,有青花料或矾红彩书写款,也有暗刻款。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纪年款有“大明嘉靖年造”、“大明嘉靖年制”、“嘉靖年制”三种。文字排列有直、横两种,题写方法有毛笔书写、刻划和模印三种。可分为青花料书写款、砚红彩书写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料书写款最为多见。明隆庆年间(1567—1 572年)年款有“大明隆庆年造”、  “隆庆二年制造”、“隆庆贰年”、“大明隆庆五年吉日”五种。均为楷书款,不见篆书款,且绝大多数为青花料书写。明万历年问(1573—1 620年)纪年款主要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制”、“德化长春”、“万历年造",四种。有青花料或紫彩书写款,也有刻划款或在刻划款的笔划上填绿彩的。落款位置较复杂,常见于外底,另有内底、外口沿、肩部等。青花烛台则书于承盘下。明天启年问(1 621—1627年)纪年款一般为“天启年制”、“天启年造”四字,另外还有“大明天启年制”、‘‘天启元年”、“天启八年”等。主要见于景德镇瓷器上。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纪年款题写官窑款的器物极少,民窑款较多见。目前仅有“大明崇祯年制”、“大明崇祯元年”及“崇祯丁丑”(1637)款的器物。

大清光绪年制款识


      10.清代纪年款
       此时的纪年款主要有以下特征:顺治官窑年款均为青花料楷书,一种为“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另一种为“顺治年制”四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康熙纪年款书写方法有笔书、凹刻和凸雕多种,书体可分为楷书、篆书、行书,文字除汉字之外,还有满文、回文、藏文。题款除大多用青花料外还有用紫、天青色、湖水蓝、黑、黄等彩料题款,并有白底黑字、白底蓝字、白底红字等多种形式。康熙官窑早期作品多无年款或仅有干支款,中晚期大量使用楷书年款,晚期出现少量篆书款。雍正官窑楷书年款最为多见的是以青花料书于器物外底的“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或三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圆圈或双线方框。乾隆年间(1736-1795年)款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嘉庆年问(1796-1820年)年款主要有“大清嘉庆年制”、“嘉庆年制”两种,还有“嘉庆年制”、“嘉庆元年”、“嘉庆廿三年九思堂”等款,以篆书为主,少有楷书。道光年问(1821—1850年)官窑瓷器年款多为“大清道光年制”篆书六字款,楷书六字款较少见。咸丰年问(1851—1861年)复兴起以惜书为主的风气,官窑瓷器年款以“大清咸丰年制”六字青花楷款最为多见。同治年问(1862-1874年)官窑瓷器年款以楷书为主,兼有篆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之分。光绪年问(1875一1908年)景德镇官窑瓷器年款多为六字,四字较少,字体楷、篆并用,楷书较为多见。宣统年间(1909—1911年)官窑瓷器年款多为“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分为青花、红彩、紫彩、墨彩款与暗刻款。
      11.“大清年制”款
      只书时代不书具体年号的特殊纪年款,源于明代景德镇窑,明代已有“大明年造”和“大明年制”两种。清代的“大清年制”款不多见,字体有楷书和行书两种,以青花料书于外底,四宇分双行排列,外围双圆圈。其中较为草率的行书款为康熙早期款识,工整的楷书款字体同官窑年款一样,为康末雍初作品。
      12.民国纪年款
      主要是指袁世凯洪宪政权时期景德镇瓷器上的纪年款。袁世凯1912年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5年12月接受拥戴推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把大总统的称号换成了洪宪皇帝,后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于1916年3月23日被迫取消帝制,复位为大总统,于同年6月6日病死。洪宪瓷的真伪是研究20世纪中国陶瓷史一个颇富争议的问题。

瓷库中国
瓷库中国

全方位诠释艺术精品,名家艺术收藏品美炸给你看!

以“传播陶瓷品牌 弘扬艺术文化”为宗旨,重在传播现代名家、名瓷、字画、紫砂壶、工艺与技术,为倾慕陶瓷艺术的粉丝和爱好者、收藏者提供权威专业放心的咨询服务和展示平台。

瓷库中国
相关阅读
送礼中如何观察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