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材质造假成品辨识(一)

时间:2017-04-18 10:55:44 来源于:

原标题:书画材质造假成品辨识(一)

 

说到书画的材质造假,就如同有媒体曾暗中派记者跟踪报道过“街市中有些衣衫褴褛或腿脚有残疾的行乞者是装扮外加表演出来”的一样。书画由内在到外围的诸多作伪招术中,自古就有以人为残破加陈旧的材质外观来伪装成品的造假手法,以诱使买家因“表象”而疏忽大意。

 

古玩市场上的最低劣级书画仿品外观实况

图1 古玩市场上的最低劣级书画仿品外观实况

 

  本文中作者将就以往所撰述形形色色书画造假的系列文章中,重点揭示书画本身内在要素的作伪内幕。事实上,造假者们往往在赝制书画伪作时也格外专注于伪装书画本身以外,起着直接误导或制造“陷阱”作用的外围假,甚至于有的造假已经超乎对书画伪作本身像不像的专注程度。事实证明:古今所有的书画赝品,被实施过材质造假的占多数,只是现实中的收藏人对材质的识假意识向来尚不够全面,也没有完全到位。

 

 

最低劣级书画仿品画内实况

图2 最低劣级书画仿品画内实况

 

  总结说来,古今书画造假兼及材质与3种因素密切相关:(一)书画作伪原理。若造假前期的材质选用与成品完成后的材质再加工做得“合理”的话,那对整件成品的“像”必将起重要作用,或可理解它是作伪者对某件赝品操笔前后采取的一种配套、补充、调整的辅助性操作。(二)书画鉴藏人的鉴定方法与思路问题。鉴藏人是识伪的主体,现实中有不少鉴藏人的识伪方式不合理(有的则是因为对笔墨造型等书画要素判断上的无能造成),他们对被鉴定物的材质内容看得过重,如现在有人在使用所谓先进仪器来检测材质。这难免对书画作伪造成“因势利导”效应,作假人就不能不把材质作伪视作是“反鉴定”(由司法界“反侦察”一词引伸而来)的对策与造假“多快好省”(与笔墨造假的难度相比)的策略。(三)市场背景。现在社会舆论对“盛世藏宝”宣扬较多,许多人认为名家书画是“硬通货”,故将其作为投资与理财活动的选项而大肆购藏,而他们却没有点滴鉴藏经验。这类“局外收藏者”一旦在现实中突然面对一件或数件外观陈旧的书画成品时,就极易听任各种所谓流传有序的“故事”的摆布,其中也少不了有“贪心”的成分存在。很显然,一旦社会流行一种“崇古病”,人们必然会认为外观“旧”就有可能是“稀罕物”。形势如此,哪有逐利者不会对材质费尽心机之理?

 

  材质作旧

 

  “材质作旧”的作伪原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大家只要凭想象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造假者的旨意无非就是让那些新造出的赝作在不知情者眼中,产生“老东西”的错觉。

 

  “材质作旧”通常有3种具体操作手法。一是做旧色,以染、浸、吸或烟熏(有的还另加日晒、风吹)方式给成品“镀”上一层陈旧的色相;二是加工污渍,让成品表面生出或多或少的霉迹、水渍或在局部沾染上油污甚至手印脚印等等,与伪作的色调相搭配;三是磨损残破处理,就是直接在伪成品纸绢笔墨上,或在赝品已进行了色调做旧或加工污渍的基础上再将材质或笔墨的全部或局部做出磨损和弄残弄破的状态,有的是人为造出若干虫蚀蛆洞、折痕之类,仿佛是“长期保管不善”的书画。

 

  艺术市场行情较好的这几年,不论仿得好坏的古今书画赝品几乎都能畅销。在市面上流通量最大的书画假货绝不是行家眼中的“高仿品”,而是那些最低档的,即仿工粗糙到极致的署名各朝代的名家伪作,有些还是“佚名”型成品。我相信其他的鉴定工作者接触最多的实物也应是同类货色。为了本文的写作,我特地到住所附近的古玩市场去转了转,到现场去拍来两张照片,拟以实景、实物忠告圈外的朋友千万不要再轻信这种货色会带给大家发财致富的“机遇”了。所指低档赝品的外观就是像图1照片中地摊上摆放的这件卷轴,它从所取用的材质到画的施作与装裱用料及裱工,都是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生产”方之所以舍不得再多投入本钱,全然是专门冲着那些一点都没有鉴藏经验的外行人去的——这类人目前在我国数以“亿”计!此种低级仿品实际上不是“画”而是批量油印而成,我曾见到的题材有《清明上河图》、《五牛图》、《姑苏繁华图》、《岳飞抗金》或仕女观音画等等,图2就是打开卷轴的一件仕女画在地摊作售的实景。此类成品因系粗制滥造物,每件成本不足10元人民币(但卖出价格因“人”而异,最高的曾达数十万元),纸与绫材质的口沿一定是发毛拉丝极不平整的;以浸泡与烟熏为主要做旧手段,外观成色不均匀呈不自然的深褐色,并有些许油污泛出,视感龌龊。此类地摊货闻上去烟气重,收卷不结实也是基本特征。

 

  其实我在以往说到名家书画克隆类造假法的不少文章中已有所铺垫,加上近年来书画以克隆方式造假的最多见,众伪作所涉及的母本最多,也相对最接近于真迹。在谈到今天的话题时我还要根据当下造假的实情再做“续笔”:凡克隆母本成色偏旧的名人书画时,伪本一定要做旧,其结果往往是伪作的成色被强化;若母本材质全新,也还要进行或多或少的材质做旧的深加工。

 

  如图3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那段特殊时期的中国画名作《新课堂——赞教育革命新气象》,属“特型画作”,其真实作者是鸥洋。数年前,在南方某地一家拍卖行,竟然张挂出令我惊讶的“盗版”作品图4。我注意到,作品不但署名被改成“应野平”,且左上方还出现有几道非常明显的横条状大块水渍。还没完,此画还署了“1959年”的款文,我认为这是此画无论材质怎么做旧都遮掩不了的最大“穿帮”。

 

  客观说,辨识属低层次的书画材质做旧成品,对有鉴定与收藏经验者来说其实一点都不难。在此仅提醒初入道者,完全可借助传统中医理论所谓的望、闻、问、切诊疗法中的望、闻二法即可解决问题。望,就是以肉眼观察成色,任何上了年头书画的真实旧色,色调都是柔和的,视感与面画的墨与色彩都是相协调的。而人为做旧出来的颜色一定与面画上的墨与色彩不相协调,往往会发焦,有火气与燥气,更会显出脏色;闻,就是用鼻子嗅一下成品气味,真的旧书画,不论装裱与否,从材质本身加上墨或色彩会散发一种特有的淡淡香味。人为做旧的则不然,多数伴有烟火熏的气息,或者会有腐酸或恶臭味。

 

专家书画鉴定书画材质造假成品辨识(二)

瓷库中国
瓷库中国

全方位诠释艺术精品,名家艺术收藏品美炸给你看!

以“传播陶瓷品牌 弘扬艺术文化”为宗旨,重在传播现代名家、名瓷、字画、紫砂壶、工艺与技术,为倾慕陶瓷艺术的粉丝和爱好者、收藏者提供权威专业放心的咨询服务和展示平台。

瓷库中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