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溯源(上)

时间:2017-04-19 10:18:42 来源于:

    德化瓷器生产始于何时,这是目前考古工作者和学术界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和物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摸索创造出来的。 
    根据解放后德化的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后期,在德化浔中镇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等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美湖乡尊美村后坪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先后采集到石磷、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以及釉陶片。 
    恩格斯指出:“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耐火而产生的。”这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印纹陶片和釉陶片的发现,说明了在原始社会后期,德化已有人群居住,并且开始生产和使用陶器,可以肯定,在当时的历史和地位条件下,这些陶器不会是也不可能是从外地传进的,而是就地生产的,这是原始工艺的杰作,也应是德化陶瓷生产的起源。 
    德化县早期的瓷器是属于青釉系统的青瓷,以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精进,质量的日益提高,逐步发展为青白瓷以至白瓷。 
    1968年在修建城关至三班的浔三公路时,曾在石排格古瓷窑址的附近发现相当于魏晋时期的青釉谷仓、青釉壶、青釉罐和时代可能较晚的托具等器物。这是德化继新石器时代釉陶的发现之后,又一比较早期产品的发现。这些属于青釉系统产品的发现,为探索德化县早期的瓷器提供了新的线索。  

 

德化瓷器

 


    至唐来五代,由于中原混乱,藩镇割据的混战接连发生,南中国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单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光州固始一带的兵士就达万人以上,他们散居到晋江流域各县,据目前已发现的德化地方族谱记载:德化三班泗滨颜氏、浔中坪埔陈氏、上涌桂格郑氏、上涌黄井蒋氏、上涌下涌赖氏、上涌平炉林氏、大铭上宅林氏、浔中蒲坂涂氏都是在唐代从外地迁徙来德化开基的。至五代时,迁移来德化的还有浔中科荣仙苑曾氏、赤水小铭涂氏等。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流,南方经济的上升,泉州地区瓷器手工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据晋江地区文管会的普查,发现五代以前窑址18处,制作技术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产品以青瓷为主,还有青白釉瓷,品种有四系或双系罐、钵、碗等,除可供日常用具外,还大量作为随葬品。这个时期由于留从效的重视海外贸易,陶瓷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需要,而且还输出国外。“陶瓷、铜铁,泛于番国,娶金贝而返,民甚称便”。德化就是在这种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开始正式建县的。据史料记载,德化建县前,经济已有了显著的进展,唐贞元中(785—805年),析永泰之归义乡置归德场,德化地属归德场,三班颜仁郁任归德场场长时;“时政荒民散,郁抚之,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有诗百篇传至民间”至唐后期,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制瓷业已比较发达。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教先公居河南,被取为“明经”,于唐代来我县,其第五子文丽公得中明经博士,第七子颜仁郁初举进士,文丽公子化綵举国子博士及第。颜化綵监著有《陶业法》、《绘梅岭图》,传授陶瓷工艺供后人学习。从颜氏一族的身世看来,三班一带在唐代文化已很发达。颜化綵生于唐咸通五年,卒于长兴四年(公元864—933年),因而著《陶业法》、《绘梅岭图》时间约在唐末五代,说明唐后期三班一带不仅有陶瓷生产,而且还有著作传于后世。梅岭即今三班南岭之别称,解放后曾在这里发现有明清迄至民国时代的瓷窑遗址,至今仍在继续生产,附近一带宋窑多处,说明这里瓷业的生产是有悠久的万史基础。颜化綵的著《陶业法》、《绘悔岭图》和附近公路旁采集的相当魏晋时期的青釉谷仓等器物,说明唐代三班泗滨一带有瓷业生产是无可非议的。 

瓷库中国
瓷库中国

全方位诠释艺术精品,名家艺术收藏品美炸给你看!

以“传播陶瓷品牌 弘扬艺术文化”为宗旨,重在传播现代名家、名瓷、字画、紫砂壶、工艺与技术,为倾慕陶瓷艺术的粉丝和爱好者、收藏者提供权威专业放心的咨询服务和展示平台。

瓷库中国
相关阅读
浅谈传统饮茶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