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辨析

时间:2017-04-19 13:19:24 来源于:

瓷库中国讯 1976年7月,宜兴红旗陶瓷厂在基建施工时,于新建窑窑墩附近发现有大量早期紫砂残片及欧窑器残片。这批实物残片的发现,为研究紫砂陶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窑址废品堆积物中有各种紫砂残器,其中壶类:高颈壶,出土有壶身、壶嘴、壶把、壶盖等。

 

壶身:有圆形、几何形。

 

壶嘴:有素式、捏塑两种。素式制作较为简单,捏塑有龙头形状,手法粗犷简洁,较为随意。壶嘴与壶身的粘接,采用了身筒打孔插入,再将插入壶身筒里面多出部分按倒、压紧。素式壶嘴粘接处,里面处理得较为讲究。加工壶嘴时所使用的泥料比较软,粘接时的处理手法与后来的紫砂壶装嘴工艺有明显的区别。

 

壶把:有单条把、双条把两种。有些是装在身筒肩部,把为搓成圆条,粘在身简上,粘接处压扁,多留有指纹痕迹。

 

壶盖:有平盖、罩形盖、凸盖多种。

 

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紫砂残器平盖一

 

图: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紫砂残器平盖一

 

平盖一,盖片厚2毫米,打成泥片,子口为长条泥片围起,粘接处切成斜角,用手捏上即可,再与盖片粘在一起,没做任何加工,且子口不居中,随意性极大,盖面中有一小孔。纽为圆柱体,用泥浆粘上即可。

 

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紫砂残器平盖二

 

图: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紫砂残器平盖二

 

 

平盖二,无子口,厚薄不一,纽的装法,是将盖片中挖一圆孔,再将纽插入,纽有大小头之分,上大下小。

 

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紫砂残器平盖三  

 

图: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紫砂残器平盖三

 

平盖三,此盖盖面已有花纹,纹样清晰,当为模具搪出或压出,再加工以印花。子口较薄,且上薄下厚,子口里面与盖片的粘接处,已使用复只(一种加工工具)加工,纽、盖孔处理得都比较讲究。此盖从泥料、制作工艺、装饰方法、烧成等来判断,已不是明中期的工艺了。

 

罩盖,与前两盖相比较,制作方法较为讲究。此种罩盖可能是贮存茶叶罐子的盖子。见明代屠隆《茶说》云:“藏茶,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又见明代张谦德《茶经》云: “茶瓶,瓶或杭州或宜兴所出,宽大而厚实者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

 

凸盖,盖面中间略凸起,纽为松鼠,两爪前伸,长长的尾巴,本应神态机灵,却成一副憨态。松鼠的制作,已使用工具加工,留有痕迹。此盖工艺当属明晚期。

 

矮颈壶器型扁矮、卷口,多为直流。

 

提梁壶壶颈较矮、品种甚多,大小不一,提梁的粘接跟壶嘴粘接方法相同。

 

上述紫砂残器,为单独烧成,未与缸瓮一起混烧。也未使用匣钵,紫砂胎质与陶缸相比,较为细腻,烧成断面呈紫黑色,常有火疵出现。

 

以上所述,羊角山出土的壶类部分紫砂残器,从一些壶嘴及其他形态的泥料、加工手法来看,当是粗陶的煮水器、茶叶罐、水罐等。从少部分紫砂残器来看,尤其是壶盖来判断,当为明中期作品,此时的制作工艺,正由粗陶向工艺陶转型时期,壶的造型也由煮水器逐渐演变为茗壶。制壶的方法基本是沿袭制作大缸的方法。盖子的做工由粗到细,由无装饰到装饰,泥料由粗到细,种种变化都反映出紫砂制作变化与饮茶习俗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羊角山的古窑址调查简报是由宜兴陶瓷公司《陶瓷史》编写组完成的,调查报告中称:“1976年7月,宜兴红旗陶瓷厂在基建施工时发现的……”笔者认为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发掘不够专业。仅凭断层第四层中的乱砖与北宋中期南方流行的小墓砖相似,和窑址中出现的龙头形壶嘴与北宋江南墓葬中常见的龙虎瓶手法极为相似,就认定“羊角山古紫砂窑”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的定论,是不够科学的。其理由是:

 

(一)报告中引用文史资料,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并非指的就是宜兴紫砂

 

(二)宋人饮茶,点茶也好,煎茶也好,所使用的茶具跟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是两个概念。功能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将宋代各窑口的茶具及各种材料工艺与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的材料工艺比较,羊角山的紫砂残器的制作工艺恐怕难以适应宋人的饮茶需求。再说了,宋代尚无此种饮茶方式。

 

(三)到目前为止,全国出土宋代墓葬上千座,从未发现过紫砂壶。史料、茶书、笔记小说以及绘画作品也都是在明中期以后才陆续开始提到或出现紫砂壶。(编辑:杨哲)

 

【相关阅读】

 

挑选紫砂茶具,便宜没好货(上)

 

明清时期紫砂壶特点

 

书画名家绘制的紫砂壶又掀起一股紫砂收藏热

 

紫砂收藏存不透明乱象,亟待多部门联手治理

 

瓷库中国
瓷库中国

全方位诠释艺术精品,名家艺术收藏品美炸给你看!

以“传播陶瓷品牌 弘扬艺术文化”为宗旨,重在传播现代名家、名瓷、字画、紫砂壶、工艺与技术,为倾慕陶瓷艺术的粉丝和爱好者、收藏者提供权威专业放心的咨询服务和展示平台。

瓷库中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