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古董小心掉陷阱

时间:2017-04-18 10:05:37 来源于:

(瓷库中国网)今年各拍卖公司的秋季拍卖会很快就要全面展开,几位文物鉴定专家拿着个别公司的拍卖图录却连连摇头:“不但故去的人的作品敢伪造,范曾、徐邦达、沈鹏这些仍然健在的大师作品也敢作伪,胆子实在太大了,有的拍卖公司的图录封面上的瓷器甚至都是假的!”因此,瓷库中国专家们提醒大家,竞买文物一定要有一双慧眼,提防可能存在的陷阱。

 

买古董小心掉陷阱

 

买古董小心掉陷阱

 

 

陷阱之一 指鹿为马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作伪方法,把假的拿来直接说是真的。这种方法虽然“弱智”,但却简单实用。一些明明刚刚烧制“火气”还很大的瓷器,拿过来就说是文物。甚至有些大胆的拍卖公司暗地里派人到景德镇的小窑炉买瓷器拿回来充数。一位拍卖公司的老板曾说,都是真的我们就没法活了。中国文物界的一位鉴定人员指着一个标着“清光绪”直径50多厘米的大盘子对记者说,如果是一口缸,倒有可能是真的,这么大而薄的盘子根本不可能,当时还没有烧制这么大的薄胎盘的工艺。另一个所谓宋代的穿带瓶只能是明朝以后的东西,因为宋元时代根本就没有这种陶瓷器型。

 

陷阱之二 欺世盗名

 

为了抬高身价,很多拍品都冠以“某某专家鉴定”之类的字样,很多拍卖公司也要延请顾问,但拍卖市场赝品愈演愈烈的势头丝毫不减。因为很多拍品实际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过是盗专家之名,欺骗世人罢了。专家们告诉记者,这里大概有三种可能,一是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特别是人年岁大了,眼神就没那么好了,但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二是“顾问”没有顾上问;三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和拍卖公司、委托人之间有某种默契,比如有些文物鉴定标有“某某专家口述鉴定”等字样,如果被认出是赝品,“专家”并不认账,而且对此并不追究。

 

陷阱之三 借尸还魂

 

最典型的是在“大清乾隆年制”等等字样后面看似不经意地加上一个“款”字,一下“境界全出”,不注意或者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就会被蒙过去。这类东西以瓷器为多,明白人一看就知道是仿制品,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位收藏家告诉记者,随着收藏队伍的增加和收藏品位的提高,流传下来的好东西却越来越少,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征集过来一件真品再凑上一些假的。像这种“借尸还魂”的文字游戏,主要是蒙外行人,价钱也不太贵,被指证是赝品时也不用负什么责任。好在有很多人到拍卖会上就是想买一些好看的“摆设”,也不在乎真伪。

 

陷阱之四 偷换概念

 

最常见的是被用烂了的“清中期”,而且最常见的是在玉器拍卖上。专家们只要一听见“清中期”三个字就会认为可能是假的。“清中期”在玉器拍卖上应该是指乾隆时期,因为乾隆皇帝爱玉成癖,玉器制作在乾隆时期形成了一个高峰。现在一些拍卖公司已经把这种涵义改变了,因为乾隆时期也被看作清朝的中前期,所以“清中期”的涵义就成了“比乾隆差点儿”,“不够乾隆也够清代”,实际上很多都是现在的仿制品。

 

专家们告诉记者,古代的器物制作都是讲制式的,有当时的规矩、官家的要求、制作的习惯,这些是不变的。现在玉器上刻一个蝙蝠、是“福”的意思,加个寿桃,代表福寿双全,旁边刻一个龙,代表什么意思?做法也很古朴,可是“不在制”,叫不出名。有些所谓的“东汉”玉璧,制作得很像,但表面是很好看的圆弧形,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因为所有的汉代玉璧都是扁平的。今年秋拍,因为没见到实物,到底多少东西是假的可能不好讲,作为“大拍”,拍卖公司应该说还是比较慎重的。但是,专家们还是希望能尽快建立拍卖市场的索赔机制,规范鉴定程序,逐步把这些“陷阱”填平。

 

 

   (韶颜/整理)

 

    【推荐阅读】

 

    陶瓷收藏商家谈该如何鉴别高古陶瓷

    明清外销瓷:陶瓷收藏最后的价值洼地

    陶瓷收藏商家谈该如何鉴别高古陶瓷

    谁是陶瓷收藏潜力股?

    当代陶瓷收藏的黑马:汪浩的唯美世界

 

瓷库中国
瓷库中国

全方位诠释艺术精品,名家艺术收藏品美炸给你看!

以“传播陶瓷品牌 弘扬艺术文化”为宗旨,重在传播现代名家、名瓷、字画、紫砂壶、工艺与技术,为倾慕陶瓷艺术的粉丝和爱好者、收藏者提供权威专业放心的咨询服务和展示平台。

瓷库中国
相关阅读
传统礼品企业进军电商三选择